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院級海水池塘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在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抗生素抗性基因組(ARO)和金屬抗性基因組(MRO)的來源、傳播、關鍵影響因子和去除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為“無抗”綠色健康養殖科學防控ARO和MRO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結果以“Abundances and key driving factors of combined contaminations of antibiotic resistome and metal resistome in tilapia aquaculture”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CR 1區,IF 7.8)(蘇浩昌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曹煜成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南海所創新團隊應用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圍繞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中ARO和MRO的來源、傳播特征、關鍵影響因子及其與環境微生物的相關性開展系統研究,結果發現:(1)水源水是海水羅非魚精養系統中ARO和MRO的關鍵來源,含有上百種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金屬抗性基因,以多重耐藥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氯霉素、β-內酰胺類抗性基因,及對鎘、鋅、鐵等具有抗性的基因為優勢。(2)質粒和放線菌是驅動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ARO和MRO傳播的關鍵影響因子。在質粒、整合子、插入序列等移動遺傳因子中,質粒與ARO/MRO的正相關性最高,擬合曲線斜率分別為0.56和6.69,相關系數分別為0.93和0.97 (p< 0.05)。環境微生物中,放線菌(Actinobacteria)與ARO和MRO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 0.05)。(3)養殖生產中應合理使用漁用氧化消毒劑對水源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金屬抗性基因進行干預、防控,降低其對水產健康養殖的潛在風險。
該研究得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團隊項目(2023TD57)、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1B0202040001)、國家現代蝦蟹產業技術體系(CARS-48)、廣東省駐鎮幫鎮扶村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項目(KTP20210297)等聯合資助。
該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7582023008777?via%3Dihub

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水源水、池塘水和組織中的ARO全譜特征

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池塘水和組織中移動遺傳因子與ARO、MRO的傳播分析

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養殖水體中MRO與環境菌群的共現網絡分析

海水羅非魚精養過程環境菌群在各分類水平上的差異網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