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獎勵辦公室發布了2023年度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獲獎成果和人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夏斌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典型新污染物的海洋環境行為與漁業生物效應”、劉慧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水養殖空間規劃技術創建與集成應用”和牟秀霞助理研究員(黃海水產研究所為第二完成單位)參與完成的“山東近海漁業生物資源的結構演變與修復策略”三個項目榮獲一等獎;崔愛君助理研究員(黃海水產研究所為第二完成單位)參與完成的“黃蓋鰈原種保存與產業化創新應用”項目榮獲二等獎。黃海水產研究所徐東副研究員榮獲青年海洋科技獎。
“典型新污染物的海洋環境行為與漁業生物效應”項目針對海洋環境中新污染物本底不清、行為不明、生物效應認知有限等科學問題,搭建了先進的微塑料“定量檢測-來源解析-原位觀測-生物效應”的全鏈條檢測與研究平臺,系統闡明了重要海洋漁業水域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行為歸趨和控制機制,揭示了微塑料和人工納米顆粒對重要海洋漁業生物的毒性效應,探明了微塑料對典型環境污染物的載體作用,闡釋了氣候變化耦合新污染物的生物效應,引領了微塑料攜帶病原菌帶來的養殖生物潛在病害風險研究。研究成果對于科學評估新污染物的海洋生態風險和保障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表SCI論文45篇(JCR一區41篇,ESI高被引論文3篇,封面文章1篇);核心期刊論文6篇(高影響力論文2篇);授權發明專利14項;軟件著作權10項。

“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水養殖空間規劃技術創建與集成應用”項目構建了海水養殖空間規劃理論與技術體系。項目以我國北方典型養殖海區桑溝灣為研究對象,建立了高分辨率水動力和水質模型,實現了養殖海區水質參數及其時空演變過程精細化模擬;以環境數據為驅動因子,構建了海帶、牡蠣、扇貝、鮑等主要海水養殖生物動態能量學模型,實現了生物個體生長模擬和預測;以水質模型和養殖生物個體生長模型為基礎,建立了養殖容量評估模型,實現了養殖容量動態評估;基于政策合規性和環境條件綜合研判,建立了水產養殖適宜性評價方法。通過集成上述評估方法并進行軟件開發,構建了基于GIS技術的桌面端和網絡端“水產養殖空間規劃決策支持系統”(APDSS),并在典型養殖區開展應用示范,為海水養殖空間規劃和生產管理提供了決策支持。項目取得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7項,發表論著33篇(部)。

構建完成的網絡端水產養殖空間規劃決策支持系統
徐東博士主要從事全球變化與藻類生態學領域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外國專家引智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課題16項。相關研究發表SCI論文95篇,他引1676 次。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Global Change Biology等知名期刊發表 SCI 論文 23 篇。授權發明專利5項,實現成果轉化3項。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21年度科學技術一等獎(2/19)、國家海洋局2016年度海洋科學技術二等獎(6/10)等科技成果獎勵。
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由山東省海洋發展研究會、山東省海洋工程咨詢協會聯合設立,旨在鼓勵我省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調動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性,推動海洋產業發展。本年度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共授予12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人獲青年海洋科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