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在可降解流刺網漁具新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論文“Comparis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ishing performance between biodegradable PLA and conventional PA trammel nets in grey mullet (Mugil cephalus) and red-lip mullet (Liza haematocheila) fishery”發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JCR:Q1,影響因子:5.8)(原文: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3.115545)。東海所捕撈室閔明華研究員與中國海洋大學唐衍力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以可降解材料為原料,設計開發生態友好型可降解漁具是解決幽靈捕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及漁業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東海所漁用新材料研究團隊制備了一種高強度、可降解漁用聚乳酸單絲,并將其制作成三重流刺網,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在黃渤海域進行了可降解流刺網的海上試驗,比較了傳統尼龍(PA)材料和聚乳酸(PLA)材料的三重刺網捕撈效率差異。結果發現盡管PA刺網比PLA刺網的力學性能要好,但是PLA刺網和PA刺網的捕獲效率并沒有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袋捕是鯔魚和梭魚的主要捕獲模式,這種特定的捕獲模式對材料的力學性能依賴性較小,而其他捕獲模式對材料的性能(如彈性、柔軟性)要求較高。前人研究報道的PA刺網比可降解刺網呈現顯著更高的捕獲效率,刺入和楔入是其目標物種的主要捕獲模式,進而導致可降解刺網的捕獲效率較低。初步的試驗表明PLA刺網可作為PA刺網的替代,用于梭魚和鯔魚的三層刺網漁業。
研究成果為開發可降解生態漁具提供了前期基礎,也為新材料在漁業捕撈中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經驗。該研究得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No.2022YC02)、山東省海洋漁業科技創新項目(No.2017HYCX007)的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