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蟲病是淡水魚養殖常見疫病,在池塘、網箱、室內循環水系統以及觀賞魚水族箱等養殖環境都有發生,危害草魚、金魚、黃顙魚、虹鱒等眾多養殖品種。因患病魚的皮膚、鰓和鰭條覆蓋一層小白點,故又稱“白點病”。傳統化學藥物控制,不僅需要長時間重復用藥,對魚體健康、養殖環境和質量安全也存在嚴重影響。而且,在大水面開放水體化學藥物治療也困難諸多。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綠色生態防控措施來應對水產養殖中的小瓜蟲病。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病害防治團隊通過活體熒光標記多子小瓜蟲幼蟲,與水環境中采集的大型浮游動物共同培養,檢測發現橈足類中有7種劍水蚤可以捕食多子小瓜蟲;進一步模擬干預感染實驗證實,大型浮游動物的存在可以降低金魚對多子小瓜蟲的感染程度。該研究結果為進一步開發多子小瓜蟲病的生物防治技術奠定重要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多子小瓜蟲PCR和SYBR Green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 “Predation of Cyclopoid Copepods on the Theronts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Shedding Light on Biocontrol of White Spot Disease”分別發表在《水產學報》(網絡首發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283.S.20230109.1250.001.html)和國際期刊《Pathogens》上(https://doi.org/10.3390/pathogens12070860),第一作者均為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研究生曹澤藝,習丙文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07301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