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在微塑料對多環芳烴生物累積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Potential of microplastics participate in selective bioaccumulation of low-r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pending on the biological habits of fishes”已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2021影響因子10.75)。該論文得到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02080444)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2177263和31600420)專項資金資助,第一作者為李海燕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為曾艷藝副研究員。
文章鏈接網址:Potential of microplastics participate in selective bioaccumulation of low-r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pending on the biological habits of fishes - ScienceDirect。
目前有關微塑料(MPs)的載體作用方面的研究仍然較為有限,其對有機污染物生物累積的影響機制尚不明確,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于2020年豐水期和枯水期在珠江三角洲開展相關研究。通過氣質聯用和傅里葉變換紅外顯微光譜,測定研究區域表層水中和水生生物中多環芳烴(PAHs)和微塑料(MPs)的含量,并分析其時空變化特征,基于水生生物習性特征研究MPs對PAHs生物累積過程的影響。結果發現,研究區域表層水中MPs與PAHs變化趨勢不一致,可能與其非平衡吸附有關。MPs對生物組織中PAHs總量的影響有限,但低環多環芳烴菲(Phe)的生物濃縮因子與MPs豐度顯著相關,說明MPs可能選擇性參與低環PAHs的生物累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物習性和食性的影響。由于MPs和PAHs時空分布的不平衡性,我們認為MPs在上游河流中存在相對較高的生態風險,而PAHs在河口存在較高的潛在健康風險。研究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習性生物組織中MPs選擇性參與低環PAHs生物累積的機制,為珠江三角洲污染物生態環境效應評價及漁業生產過程中有機污染物的管控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