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海灣與島礁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克服困難,在三沙市相關部門協調和支持下,圓滿完成西沙群島海上航次調查任務。該航次是南海水產研究所近20年來對西沙群島全海域島礁漁業資源和水生態環境開展的最為全面的一次調查,也是西沙島礁漁業生態系統海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設立以來開展的首次大規模西沙航次調查。
該調查航次歷時17天,調查區域包含西沙群島的主要島礁水域,即從最北的北礁到最南的浪花礁以及最東的東島等10個島礁水域,共完成了39個站位點的調查任務,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漁業資源、水生態環境、水體微生物以及鯨豚類等。其中,漁業資源調查不僅采用傳統魚類樣本獲取手段調查,同時結合了潛水員和水下機器人拍攝水下樣帶的珊瑚礁魚類國際標準方法以及最新流行的環境DNA方法調查,全方位多維度調查了西沙群島珊瑚礁漁業資源。鯨豚類綜合科學考察采用了目視觀察、照相識別、潛水觀測、被動聲學監測和無人機等多維立體手段,對西沙海域的鯨豚種群分布和威脅因素進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考察,考察過程中有多次鯨豚目擊,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
南海所通過該航次調查,能進一步摸清西沙群島珊瑚礁魚類組成和分布、群落結構特征及資源量現狀,同時結合20年前的調查數據,系統解析西沙珊瑚礁魚類資源的演替特征,綜合利用各方面調查結果,不僅能為今后西沙漁業發展及規劃、保護和管理提供基礎理論依據,還能為西沙乃至整個三沙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