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漁業水域生境退化與生物多樣性演變機制”項目在武漢召開課題績效評價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灣與島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純厚研究員主持承擔的該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典型島礁毗鄰海域生境退化與生物多樣性演變機制”(2018YFD0900803)通過績效評價。

課題績效評價專家組由浙江海洋大學張秀梅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春光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小勇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陳立僑教授、華中農業大學沈建忠教授、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王英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海洋大學唐學璽教授等組成。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孫康泰副處長、項目專員魯康樂博士等到會指導。

“典型島礁毗鄰海域生境退化與生物多樣性演變機制”課題通過開展典型島礁毗鄰海域生態系統的生境和生物多樣性現狀及長期演變、生物多樣性適應特征及機制、漁業生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決策等研究,闡明了島礁毗鄰海域30—50年的生境演化特征;從營養級結構、物種組成、優勢種食性等角度解析了島礁魚類生物多樣性的演變規律,從群落水平和個體水平揭示了島礁魚類生物多樣性對生境演變的響應與適應機制,提出了漁業生境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共發表論文39篇,其中SCI論文26篇、高水平論文13篇,出版專著2部,獲授權發明專利3件,授權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標準3項,提交3種資源生物生境的長期變化特征數據,完成專題科技報告5份,培養研究生10人。

課題績效評價專家組聽取了李純厚副所長對課題基本情況、總體完成情況、重要進展與亮點成果、組織實施情況、經費執行情況等方面的工作匯報,審閱了有關資料,對相關問題進行質詢和討論后認為,“典型島礁毗鄰海域生境退化與生物多樣性演變機制”課題全面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一致同意該課題通過績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