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在加州鱸質量安全形成的環境機制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論文“Risk and benefit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neurodevelopment effect resulting from consumption of cultured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in China”發表在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影響因子5.190)上。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叫加州鱸(以下簡稱“鱸魚”),含有n-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n-3LC-PUFAs),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是魚油的重要成分,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被稱為“腦黃金”,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營養素。然而,目前鱸魚膳食消費中脂肪酸和汞殘留對人體潛在神經發育效應的影響尚不明確,尤其在鱸魚喂食餌料從冰鮮魚向配合飼料轉化過程中,這一效應的差異更缺乏定量評估,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餌料喂食差異對鱸魚膳食消費中脂肪酸和汞殘留引起人體潛在神經發育效應的風險與收益評估就十分重要。

本研究在上市時期從主產區江蘇和浙江采集鱸魚樣本181條(其中飼喂人工配合飼料的鱸魚有125條、飼喂冰鮮魚的有41條、冰鮮魚轉飼料的有15條),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確定性方法和概率評估計算凈智商點增益值(net IQ)(基于孕婦每周食用含有MeHg、EPA和DHA的魚會導致孩子智商的變化),對上述三種不同餌料投喂的鱸魚進行確定性評估。通過模型計算,上述三組餌料喂養的鱸魚凈值IQ都顯示出有益的神經發育效果,其范圍分別為1.55±0.97、3.17±1.76、2.65±1.29。該研究為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提供可靠技術,為鱸魚膳食消費提供可靠建議,對鱸魚喂食餌料轉化政策評估起到科學支撐。
本研究獲得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6)和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21JBFM1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