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茂名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養殖池塘菌藻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開展的“高密度對蝦+海水羅非魚異位串聯的生物絮團零換水養殖技術”試驗示范進行測產驗收。驗收專家組由茂名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該技術以研發的水產益生菌菌劑和水體碳氮營養平衡控制方法,實現全人工定向調控養殖水環境菌群硝化功能,穩定控制水體氨氮、亞硝酸鹽氮等有害水質指標濃度,使用生石灰水等穩定水體總堿度與pH值,運用射流增氧一體化裝置保持水體流動和強化增氧。同時,使用饑餓養殖馴化篩選的海水羅非魚攝食對蝦高密度工廠化養殖水體中的富余生物絮團,達到蝦魚養殖互補、營養物質高效利用、病害生態防控、養殖全程零換水的綠色高效養殖效果。
試驗養殖車間面積1000 m2,單個養殖池容積約60m3。自2022年8月30日放養經馴化篩選的羅非魚魚苗,魚體平均體質量為8—9g/尾,放養密度為40尾/m3;9月28日放養凡納濱對蝦蝦苗 ,放苗密度900尾/m3。目前對蝦養殖90天,羅非魚養殖120天。專家組抽樣檢查了14號和17號對蝦池以及15號羅非魚池。抽樣結果顯示:池水呈黃色,水中懸浮大量活性生物絮團,養殖對蝦和羅非魚活力良好,體色鮮亮。每池隨機抽樣檢測顯示,對蝦平均體重14.7g/尾,體長12.1cm,測算單產10.8 kg/m3,成活率82%;魚體均重826g/尾,測算單產23.1 kg/m3,成活率70%。經現場測定水體水溫23.5℃、鹽度15.2、pH值7.0、生物絮團沉降量21.1mL/L、DO濃度5.02mg/L、氨氮0.145 mg/L、亞硝酸鹽氮0.119 mg/L。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CARS-48)、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水池塘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2020TD54)、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精準農業”重點專項(2021B0202040001)、廣東省漁業發展支持政策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項目等項目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