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鯉科魚類基因組學創新團隊匡友誼研究員等人開展的“魚類肌間刺發育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Transcriptomic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to Reveal thebmp6Functio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Zebrafish”發表在JCR1區期刊《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IF:6.684,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2.821471)
肌間刺在部分硬骨魚類中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其食用和經濟價值,開展肌間刺形成和發育的機制研究對解決因肌間刺造成的產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Bmp6是與成骨細胞和骨發育相關的基因,本研究發現bmp6與成骨細胞發育相關基因sp7在肌間刺中共表達,與肌腱發育相關基因scxa、tnmd、xirp2a在肌隔中共表達,表明bmp6與肌間刺的發育具有相關性。通過CRISPR/Cas9技術敲除bmp6,構建了肌間刺完全和部分缺失的斑馬魚突變體,對突變和野生型斑馬魚的尾部組織的mRNA和miRNA測序結果顯示,bmp6敲除后抑制骨發育相關通路,促進破骨細胞發育相關通路,成骨細胞標志基因sp7和破骨細胞標志基因acp5b的RNA-FISH分析進一步證實了該結論。進一步分析表明bmp6敲除通過上調sik1激活經NFKB的TNF-α信號通路,抑制成骨細胞的發育,促進破骨細胞的形成,從而抑制肌間刺的形成。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專項(No.2018YFD090010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No.2020XT0102)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