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筏式貝類養殖區重金屬的遷移與養殖貽貝健康風險的不確定性分析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對貽貝筏式養殖區多介質中重金屬(HMs)的遷移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Heavy metal(loid)s in multiple media within a mussel mariculture area of Shangchuan Island, China: Partition, transfer and health risks》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曠澤行為第一作者,黃洪輝為通訊作者)。

上川島采樣站位圖
全球貽貝觀測計劃(Global Mussel Watch Program)表明雙殼貝類尤其是貽貝,由于其對污染物的耐受性和生物富積性,被廣泛用作監測沿海和河口生態系統化學環境的有效生物指標。該研究以上川島貽貝筏式養殖區為例,綜合分析了HMs在海洋介質中的遷移和風險。結果表明,HMs入海后優先保留在沉積物中,源解析和空間分布特征反映了水文條件和陸地輸入對海水中HMs濃度的影響,而沉積物中HMs的富集則與貽貝養殖有關。貽貝對海水中的部分微量金屬具有良好的生物富集能力,沉積物中的HMs含量與養殖貽貝糞便或假糞的生物沉積有關。貽貝養殖區的生態風險并不突出,基于Monte-Carlo模擬的養殖貽貝食用健康風險完全在安全范圍內,但評估結果提醒我們應更多關注養殖貽貝中Cd、Cr和As的毒性。

多介質中重金屬的相互關系、遷移和生物富集
該研究獲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20TD15)、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2021SD03)以及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GML2019ZD0402)項目等資助。
全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2.1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