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葉馬尾藻場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黃洪輝研究員領銜的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對半葉馬尾藻人工育苗中底棲硅藻的生態防治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Optimal nutrient availability could alleviate diatom 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fouling during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Sargassum hemiphyllum》為題,發表在《Aquaculture》上(韓婷婷為第一作者,齊占會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D0900703)和農業農村部財政專項南海漁業資源調查與評價(NFZX2021)等項目資助。
半葉馬尾藻是我國東海和南海沿岸的常見經濟藻類,可用于提取馬尾藻多糖、藻膠等醫藥和工業原料。同時,半葉馬尾藻藻體較大,生長較快,是進行人工藻場建設的優良物種。但在半葉馬尾藻幼苗培育過程中,雜藻污損嚴重,其中底棲硅藻是最具代表性的雜藻。南海所創新團隊研究了半葉馬尾藻及其底棲硅藻-新月筒柱藻在單獨(mono-culture mode)與共生(co-culture mode)環境下,兩種藻類對氮(N)、磷(P)營養鹽的吸收利用機制。
研究發現,在N濃度為5-50 μM時,新月筒柱藻生長受到半葉馬尾藻的抑制,而在N濃度0-300 μM時,半葉馬尾藻生長均受到新月筒柱藻的抑制。抑制作用在低營養鹽濃度下最明顯,營養鹽濃度的增加可降低海藻生長抑制率。半葉馬尾藻的組織必需N臨界含量(NC)僅為新月筒柱藻的一半,說明相對新月筒柱藻而言,半葉馬尾藻細胞內具有豐富的營養庫,耐受營養限制的能力較新月筒柱藻強。當N濃度為5-25 μM時,共生可降低半葉馬尾藻組織N和P積累以及最大光能轉化效率(Fv/Fm),導致其組織N-和P-限制和生長降低;而共生雖然能促進新月筒柱藻組織N和P積累以及Fv/Fm,但半葉馬尾藻的化感作用抑制其生長。當N 濃度>25 μM 時,共生半葉馬尾藻藻體不存在N-和P-限制,有利于其正常生長。因此,在半葉馬尾藻幼苗的室內培育階段,使N濃度加富至25-50 μM,N:P 比為10:1,可實現在提高半葉馬尾藻的生長同時,能有效地抑制新月筒柱藻的生長。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2.738020

營養鹽與培養模式對新月筒柱藻(a)和半葉馬尾藻(b)生長速率的影響

共生模式下兩種藻類的種間相互作用

兩種海藻的組織氮磷含量與生長性能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