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與湖南大學聯合,在寧夏開展可持續農業田野調查研究,歷時一年時間,撰寫了《Ecosystem services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xpansion: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breaking through the Hu Line》(《突破胡煥庸線的稻漁綜合種養可持續農業模式生態服務價值分析》),該論文2021年11月17日在線發表于國際著名刊物《Ecological Indicators》(SCI收錄,影響因子4.958)。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劉端副教授是該文第一作者,珠江水產研究所謝駿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論文助力寧夏“稻漁空間”于2021年12月22日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第三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聯合團隊以寧夏“稻漁空間”為重點,進行了稻漁綜合種養生態服務價值的系統評估,獲得了以下成果:
1、明確了寧夏稻漁綜合種養在全球生態服務價值中的地位
研究結果發現,稻漁綜合種養系統每公頃生態服務價值為266,691.89元,是全球作物平均生態服務價值4.78倍,僅略低于全球濕地平均值,表明寧夏稻漁綜合種養系統是一種生態服務價值極高的可持續農業系統,確立了稻漁綜合種養系統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價值。寧夏稻漁綜合種養系統每公頃生態服務價值比單種水稻的稻田提升了35.72%。稻漁綜合種養系統生態服務價值是其直接經濟收入的354.37%,顯而易見,稻漁綜合種養的農戶為生態服務價值作出了巨大貢獻。
2、發現了胡煥庸線以北稻漁綜合種養的特征
寧夏銀川市由以養殖鯉魚為主的稻漁綜合種養系統逐漸發展到養殖多樣化水產動物(魚、蝦、蟹、鱉等)的稻漁綜合種養系統,該模式增加了蛋白質供應的多樣性。同時,稻漁綜合種養的農產品收益與水稻單作相比增加了177.33%,產生更多經濟價值的農業生產活動通常是養殖戶的首選。此外,溫度和濕度調節值保護作用的價值占比達54.3%,通過改善干旱水田周圍的生態環境,調節溫度和濕度濕度,形成有利于植物和作物生長的小氣候。銀川市鹽堿地修復的價值約為1807.46元/hm2/年,占土壤質量的28.05%調節值。銀川土壤鹽堿化不利于農業發展,鹽堿地利用是稻漁綜合種養是以漁治理鹽堿地的重要手段。
論文通過對中國胡煥庸線西北稻漁綜合種養系統價值評估體系的探索,通過市場化的價值表達方式展現出傳統生態模式與現代農業融合產生的巨大效益,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可作為政府制定生態補償等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有助于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踐探索。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資助。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張朝陽副站長、李斌站長、寧夏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吳旭東局長等為論文的完成提供了支持。
文章鏈接網址: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