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在外來魚類養殖管理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論文“Does aquaculture aggravate exotic fish invasions in the rivers of southern China?”在線發表于《Aquaculture》。本研究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珠江所顧黨恩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胡隱昌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近年來,水產養殖的迅速發展,在全球人口增長和漁業資源衰竭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類對動物蛋白的需求。作為最重要的養殖類群,外來魚類的引種一直被認為是促進水產養殖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在大部分外來引種帶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小部分外來魚類的入侵也給全球水生生態系統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水產養殖中外來魚類的科學管理對于促進水產養殖發展和保障國家生物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前期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從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以及水生生態系統的可入侵性角度探討了外來魚類的入侵機制。為促進外來魚類的養殖管理,本研究利用我國外來魚類養殖量最大且入侵最嚴重的華南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幾種常見的養殖因素探討了水產養殖對外來魚類建立自然種群的影響。根據對廣東、廣西和海南主要河流的34個采樣點采集到的16137尾外來魚類樣本的分析,判定了各個采樣河段外來魚類的建群現狀,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海南島,利用河道、水庫等開放水體養殖外來魚類的模式是導致主要養殖種更容易建立自然種群的關鍵因素;而對于廣東等地而言,由于精細化的池塘養殖模式,外來魚類的養殖及產量與是否能形成自然種群并無直接相關,但是在養殖過程中的逃逸壓力和逃逸到自然水域后的捕撈壓力是影響其成功建立自然種群的關鍵因素,那些經濟價值較低的種類更容易進入自然水域,進入自然水域后捕撈壓力更小,因此更容易形成自然種群。因此,為減少水產養殖可能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不僅要在養殖過程中采取更嚴格的管理措施,更要加強養殖和引種過程中的經濟評估,促進名優種類的養殖,及時淘汰經濟價值較低的種類。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1.737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