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在池塘水質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論文“New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terial dynamics and water quality of aquaculture systems supplemented with carbon source and biofilm substratum”在線發表于《Microorganisms》,該論文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課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資助。珠江所郁二蒙博士、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李振馳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珠江所謝駿研究員為該論文通訊作者。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作為我國養殖產量最大的淡水魚,由于市場需求和資源壓力促使從業者追求高產,導致養殖水體中氮素大量積累,由此,減少、控制養殖水體中氮素污染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團隊前期應用生物絮團技術(添加外部碳源)可有效降低草魚養殖水體的氨氮等水平,但是也抑制了草魚生長。針對上述問題,本團隊進一步在草魚養殖系統中放置了生物膜/碳源,結果發現,添加碳源的生物膜不僅有效控制養殖水體氨氮水平,而且顯著促進草魚生長。16S rRNA和UniFrac分析顯示,添加生物膜和不含生物膜的系統之間的細菌組成存在顯著差異(p< 0.01)。擬桿菌(Bacteroidetes)傾向于高碳源水體,但當添加生物膜時,其優勢被酸桿菌(Acidobacteria)取代。并且發現,生物膜的添加促進了調控氨氮水平的潛在關鍵細菌(浮霉菌)的繁殖。這些研究表明,添加生物膜和外部碳源有利于草魚生長,并通過形成獨特的細菌群落來改善水產養殖環境。但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采用宏基因組學或靶向測序技術確定本研究中的潛在功能細菌及其表達水平。
文章鏈接:https://www.mdpi.com/2076-2607/9/10/2168

添加生物膜或/和碳源的養殖系統中主要優勢細菌(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