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各界人士投入到抗疫工作中,為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智慧和力量。青島市政協委員、中國僑聯特聘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印庚研究員積極響應號召,立足本職工作,充分發揮漁業技術優勢,組織專家通過網絡遠程系統、手持終端、現場調研指導等形式,開展線上問診與線下服務相結合、分類指導和分區施策等精準服務,發揮漁業科研主力軍作用,指導和協助漁業生產單位復工復產,用實際行動為實現穩產保供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展現出新時代科研人的使命與擔當。
一、成立漁業抗疫復產服務團,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
疫情暴發伊始,黃海水產研究所迅速反應,密切關注疫情影響下水產行業的狀況。為了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公益職能作用,切實做好水產企業抗疫復產的技術咨詢服務工作,2月21日,黃海水產研究所組織所內國家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項目首席專家、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專業領域專家50余人成立“漁業抗疫復產服務團”(簡稱服務團)。服務團按照養殖品種和技術類型劃分為10個專業組,通過網絡遠程系統、手持終端、現場調研等多種形式與產業技術人員直接對接,第一時間了解產業需求和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王印庚作為所成果轉化處處長負責服務團的建議與運行,并發揮個人專長積極建言獻策,為漁業行業健康發展支招,為政府部門獻計獻策,先后撰寫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刺參養殖產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新冠疫情背景下養殖對蝦病害防控策略與應對措施》等行業發展報告,并通過水產主流媒體推送給廣大養殖者。同時,組織專家撰寫《水產養殖百項共性關鍵技術匯集》《新冠疫情背景下水產養殖應對處置技術手冊》等口袋書。
二、搭建線上服務平臺,遠程助力企業發展
同期組建“漁業抗疫復產服務團”微信群,匯聚了來自政府漁業主管部門、漁業協會、涉海科研院所和大學、產業聯盟、漁業企業和水產媒體相關人員500人。線上及時推送國家推動企業復產復工的法規政策和水產品市場行情信息,為企業銷售牽線搭橋,幫助解決壓塘滯銷難題;在線解答技術問題,有力支撐企業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
微信群就是專家的工作室,疫情阻隔的只是距離,卻阻擋不了專家的技術服務。自微信群組建以來,只要群里有企業求助,王印庚等專家團隊總是有求必應,毫無保留的將知識和技能與大家分享;無論是深夜還是周末,這支專家隊伍以新穎的工作方式,始終關注著疫情防控、水產品保供、行業發展等重點、難點和堵點問題,為水產養殖企業抗疫復產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駕護航作用。
三、為政府決策助力,為養殖企業護航
春不種、秋不收,春季是水產養殖穩定生產的關鍵時期。曹妃甸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簡稱保護區)建立于2005年,濕地內野生動植物資源達1200余種,其中野生植物63科164屬238種,鳥類17目52科334種,是澳大利亞至西伯利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和棲息場所。為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近期河北省對保護區進行整治,實施“退養還濕”,建立濕地的生態種養計劃。
“退養還濕”工程啟動后,如何在保護生態同時,最大限度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是擺在政府面前必須要解決的難題。2020年1月,王印庚研究員團隊應保護區管理服務中心委托,對保護區內的鹵水濕地、實驗區淡水濕地以及庫塘濕地進行生態維護方案編制工作。在疫情尚未解除、復工復產工作十分嚴峻的情況下,王印庚挺身而出、疫情中逆行而上,帶領團隊積極投入到復產咨詢行動當中。受疫情影響,乘坐公共交通多有不便,王印庚就親自駕車行程600多公里,帶領團隊成員先后四次前往保護區。在保護區,他們忙于現場考察調研、走訪當地漁民、訪談主管部門、撰寫生態維護方案;返回青島后,他們更是加班加點、夜以繼日,三個月相繼制定了《鹵水濕地生態養護方案》《實驗區生態養殖規劃與實施方案》《落潮灣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維護與實施方案》,并通過了專家驗收。一年的工作量在三個月內加速完成。由此,防疫不松勁、春播不誤時,王印庚團隊牽頭制定的系列方案為保護區7000多養殖戶提供了生態養護方案,并于5月初開始投放苗種,保障了春播秋收的生產時節需求。

王印庚研究員四次前往唐山曹妃甸開展保護區生態維護方案調研工作
四、鄉村振興踐使命,科技興農勇擔責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也是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重點任務之一。黃海水產研究所充分發揮在智力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勇于擔責、主動作為,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2019-2022年)》。防疫不誤服務,王印庚先后走進東營、威海、曹妃甸等鄉村振興示范場,現場考察、部署任務、協調人力,著力落實《行動方案》有關任務的執行。
線下,王印庚帶領團隊輾轉于各示范區、養殖企業,在疫情導致養殖企業普遍業績下滑的情況下,助力青島瑞滋集團有限公司逆勢領跑海參種業發展。為防止極端氣候對海參的高溫危害,先后3次到東營進行調研、研發、優化系統降溫方案,趕制冷水礁、敷設冷線系統、制定放養計劃;構建的刺參池塘高溫災害防御技術迅速形成大面積推廣態勢,為應對今年夏季高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線上,他積極配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水產養殖技術直播培訓工作,在山東《漁業通》平臺上對全省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網絡培訓,主講《新冠疫情背景下養殖對蝦病害防控策略與應對措施》;疫情期間先后3次利用直播形式開展網上培訓,培訓技術人員5000多人次。同時配合青島、濰坊、東營、威海、河北省曹妃甸等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進行調研、咨詢、現場指導和產業項目對接,破解產業燃眉之急,貢獻鄉村振興之技能。

王印庚研究員在網絡平臺上主講對蝦疾病防控技術
五、疫情無情人有情,愛心奉獻顯擔當
疫情無情人有情。當得知青島市紅十字會啟動向抗擊新冠疫情捐贈工作時,王印庚當即通過公募平臺捐贈2000元,為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獻上一份愛心。隨后通過山東水產學會、山東省海洋經濟技術研究會捐款1500元。甘肅省隴南市是青島對口支援地區,2017年至今,青島市通過“消費扶貧”幫助隴南脫貧。東西扶貧協作,責無旁貸,王印庚作為青島市政協委員在春節前夕直接對接甘肅隴南市菜農,伸出援手,奉獻愛心,春節前購買3500元農產品分發給下屬職工,為困難地區的脫貧致富貢獻力量。半年來,王印庚共計捐款10000元,體現了一位僑界委員的擔當和大愛。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先。面對新冠疫情的嚴峻挑戰,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始終戰斗在生產和科研一線,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黃海水產研究所70余載創新求實、耕海牧漁的初心,王印庚研究員更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漁業科技服務領軍人才、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對王印庚而言,這些榮譽的背后既是肯定,也是動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他始終堅信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共同的夢,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